南航教育.福建专升本培训网欢迎同学们进入09年福建专升本培训部网站 → 人生旅途不要迷失自己


  共有1694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人生旅途不要迷失自己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cl
  1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764 积分:21369 威望:0 精华:59 注册:2007/8/5 9:34:4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5 20:47:20 [只看该作者]

                                     

高校学生会之三大怪象:学生干部成了"官"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日前在开学典礼上直斥“学生官场怪状”,并批评现在部分学生“跑官要官”,功利心重。此言一出,立刻引起社会激烈讨论。高校学生干部在人们眼中一直都是充满青春热情、勇担责任的形象,本着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杨校长所说的“学生官场怪状”是怎么回事呢?为此,记者走访了部分高校。

  怪象1 学生干部都学了些啥?

  小张是北京某著名高校的大三学生,在学生会任职两年,已经做到了部长职务。但就在这个时刻,她却断然离开了学生会。“学生会工作很繁琐,两年来已经牵扯了我很多精力,现在最初的新鲜感已经消失了,我也该退出来好好反思一下了。”小张告诉记者,大一刚入学时,还是顶着父母的压力进的学生会,“他们都担心这些活动会耽误学习,不过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既锻炼口才又锻炼能力,就参加了。”

  两年后她再回忆起自己进学生会的初衷,不由得感慨当时的单纯:“现在想想,学生干部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能力,还学到了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小张所说的“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是指学生干部们饭桌上的应酬。

  小张说,通常在一项活动办完或进行中,学生会各级干部都会凑在一起吃个饭,但这顿饭吃的却并不简单,首先从座位的安排上,什么人该对着门坐,什么人该坐在中间位置,都有讲究。为部长倒酒,给上级盛汤,这些也都是干事的必修课。敬酒也是有说法的,从哪一位开始敬起,该说什么话,这些功课经过多次的历练,基本上每一位干事都能熟记于心。“吃饭的时候酒是一定要喝的,如果别人怎么敬你都不喝,估计下次就不会带你玩了。”

  小张的同班同学小杨告诉记者,这样的吃喝应酬在学生干部中很普遍,职位越高频率也就越高。尤其是到了“换届竞选的季节”,请老师和各相关部长吃饭也成了公认的常态。“即使你不明说,别人心里也明白这顿饭的目的,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

  对于小张来说,学到的还不止这些。从大一起,她就逐渐明白了,不要和自己的上级唱反调,因为即使说了,他也不会采纳,还会对你有看法,最好是完全服从;有事想找老师商量,最好先通过主管的上一级干部,不要越级汇报,不然他会觉得你不把他放在眼里;不要得罪与老师关系亲密的干部,不要显得很有想法,锋芒毕露……等等这一系列都让小张觉得,大学已经不再是她心目中的那个象牙塔了,而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怪象2 活动丰富却不招待见

  小张父母的担心也并不是多余的,在担任学生干部这两年来,她也记不清自己为了学校活动“翘”了多少课,“有时甚至一个月都在为活动的事奔波,确实有点身不由己。”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干部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学生干部组织活动确实很辛苦,但最让人寒心的是,你费尽心思搞的活动,却没人响应,大家都不愿意参加。”小张向记者抱怨道。

  湖南某高校大四的小王用四个字来评价学生会搞的活动:自娱自乐。

  他告诉记者,学生会组织活动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流程——部门自己做策划——自己来组织——自己拉观众——自己做总结——自己做评估,而且评估材料大多不属实。例如活动的影响力,评估里通常都是“现场座无虚席”、“来了多少重量级嘉宾”、“气氛热烈”、“这些都是由于活动想法好、组织给力、领导英明”之类的套话。学生活动很少去考虑是不是为学生服务,却是为了让自己部门扬威、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小张也认为,有些活动表面上是为同学们服务,但其真正意义就在于汇报给老师,作为一项自己的政绩。像学生会组织的趣味运动会,规模挺大,前期宣传面也做得挺广,但最终能来捧场的几乎都是学生会内部人员。“大部分同学对这样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即使有一些小奖品赠送,也很少有人买账。”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分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部部长刘形觉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组织的活动对同学们而言实质意义不大,是为了办活动而办。只要部门的领导者真正做到换位思考,把活动办得更加吸引人其实并不难。

  北京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刘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学生会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组织,****的特性应该是代表性,代表广大同学的呼声、利益,提出合理化建议。所以更应该从同学的角度出发,为同学办实事。学生会在职能设置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引领。现在社团也承担了一定的活动任务,这时学生会所举办的活动就更应该具有育人价值和影响力。活动应具备这样四个条件:普遍性、内涵性、育人性、启发性。只有具备了这些特性,校园活动才能真正吸引同学们参加。

  怪象3 学生干部成了“官”?

  学姐学长在很多新生心目中都是和蔼可亲的,但一些刚进学生会的大一干事却对自己上级学姐学长的种种做法感到无语。小张说,自己做干事时,部长就经常要求下面的学弟帮忙交手机费。其他同学也经常会遇到替部长上课,给部长买饭、买水的要求。通常这种情况下,小干事们都会选择默默接受,即使心里不舒服也不会拒绝。一方面是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另一方面是不敢拒绝,怕会影响到自己以后在部里的发展。

  刘晓东认为,很多学生干部都没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错误的把职能当成了权利。这不仅暴露出年轻人的不成熟,也说明部分学生干部没有认识到学生会最基本的代表性、服务性的性质。而目前很多学生干部的培养方式都是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干部官僚化的怪象。

  刘形说:“我和曾经的上级关系非常好,部门成员也像一家人一样,没有上下级区别。我们的口号就是‘不用怕,有我在;不要担心,让我来’。倡导‘家文化’,让每个人都亲密无间,所以工作起来都互帮互助,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会及时交流。”

  快评

  学生干部,别沾染“官气” 

  衣着简朴、青春干练、谦虚单纯、认真负责、朝气蓬勃……

  这些形容词,曾经是概括学生干部、尤其是大学各级各类组织的学生干部时,非常贴切直观的词汇。

  大学生曾经是天之骄子,大学生干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是学业优异,而且更富于社会活动能力,曾经是一个时代活力动力、正气朝气、理想希望的象征。

  随着市场大潮的逐步浸染,大学生开始越来越深入地接触社会,并在各类活动中开始领教到社会风气的诱惑。

  这其中,部分高校学生干部也慢慢地沾染上一些习气:把学生干部的服务职能当做权力,把老师、辅导员视为上司,把同学、社团干事当做自己的下级,进而把社会上的一套吃喝玩乐的作风、做派、心态带入到大学校园,带入到学生干部中,自然,也就把大学生干部作风庸俗化了。

  当你看见一张张原本洋溢着青春自信表情的面孔竟然也戴上官员化的自以为是的面具的时候,作何感想?

  应该说,我们的大学生都是可爱的、有责任心、有社会责任感的;我们的大学生干部也是充满理想、肩负责任、勇于创新的。可惜的只是一部分青年人被享受、权力、钱权崇拜的思想诱惑了。这些原本可爱的年轻人过早地复杂了、变化了、下滑了。

  这个时候,我们要寄希望于高校和高校教师团体,负责任地为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干部设立榜样,善加引导,为他们的心灵和智能都提供净化和提升的动力和帮助。

  还是那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干部是优秀者中的一分子,爱惜他们,是我们的责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9 9:21:47编辑过]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cl
  1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764 积分:21369 威望:0 精华:59 注册:2007/8/5 9:34:4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9 9:18:30 [只看该作者]

微博频道员工自曝“加V”认证内幕

 

“中国红十字会商会总经理V”、“吉林市政府驻京办职员V”、“电台编导V”……

  曾几何时,微博上一个带V的后缀,会让公众天然地相信这个“经过验证的身份”真实无疑,但郭美美、高悦儿等人的相继曝光,却不断提醒公众一个他们也许不愿接受的现实——那些微博上被缀了V的用户,未必如你想象的那么“表里如一”,相反,有些人的加V身份可能只是一件“迷彩装”。

  “目前,微博运营商提供的认证服务中,有一些‘漏洞’,正在被滥用。”李菲(化名)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从2010年开始,她在国内数家知名微博平台负责相关工作。

  郭美美们是如何穿上的“迷彩装”?微博加V认证服务,到底有哪些漏洞?其中有没有猫腻儿?能不能避免?

  一个周末的下午,李菲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一一讲述了她眼中的答案。

    为何人人想“加V” 有的图虚荣,有的为营销

  点开新浪、腾讯、搜狐等几大微博平台,“媒体记者V”、“知名演员V”、“独立导演V”、“公司董事长V”、“律师V”……这些被冠以V头衔的认证账号比比皆是。他们的粉丝,往往少则数千、多则数万,他们的发言往往会被成百上千地转发,由于“加V”意味着微博运营商认可了这些账号的真实性,草根用户对他们的发言,天然地有好感和信任度。

  但在李菲看来,公众对这些缀了V的头衔可得“留个心眼儿”。

  “虽然在各大微博平台上,个人用户申请加V一般有严格的要求。但在现实中,能‘绕开’或者‘破解’这个正规途径的加V方式,不一而足。”李菲告诉记者,“比如,走员工内部‘快速通道’加V、找关系‘夹带’加V、刻意在证明材料上造假骗V,都是这部分‘带V用户’可能利用的途径。”

  李菲的话不是没有现实佐证。

  “草根用户申请微博加V不被通过?没关系,找‘搞的定工作室’,专业又快捷。”“只需500元,附上名字、电话、微博链接、认证说明和身份证号码,当天给你认证好,做不到包退全款。”

  你若查询各大微博平台的官方认证规则,会发现个人加V认证“门槛重重”——比如要求你在娱乐、生活、体育等13个领域内有一定的知名度,需要提交真实的身份证明和加盖单位公章的证明文件,并且要在严格审核之后,方能予以免费认证。但你若是换个思路,在百度搜索或淘宝网上输入“微博认证”几个字,会发现给自己“加V”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

  如今,正如媒体所披露的,“花钱买V”早已形成一种市场需求,微博加V认证也俨然成为一条地下产业链。

  为何人人想加V?在李菲和她的同事看来,答案很简单:有人图虚荣,有人为营销。

  “其实,微博认证的主要目的,是确认你的身份是正确的,你顶着这个身份发言需要负责任,跟你是否是名人没有必然联系。”李菲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但是,人人都有虚荣心,希望自己被关注、增加粉丝数,同时,更希望自己有话语权,说出的话有更多的人相信。”

  她表示,就她所见,微博上有此动机的演艺界年轻人尤其多。

  “第二个原因,是在微博这个自媒体上,一部分用户希望借‘加V’扩大账号的影响力,赚取广告费,说白了就是营销自己。”李菲告诉记者,她的同事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比喻:“如果你有500个粉丝,就相当于一本内刊;有1000个粉丝,相当于一本杂志;有1万个粉丝,相当于一份小的地方报纸;有100万粉丝,就是全国性媒体;有1亿粉丝,你就是CCTV。”

  “一个粉丝越多的账号,理论上能赚的钱就越多。”她说。

  李菲表示,虽然不是每个加V账号都是为赚钱而来,但微博上“水涨船高”的广告费,确实刺激了一部分用户不惜一切手段去聚拢粉丝,而账号“带V”显然是基本配置。

  “据我所知,一个有10万粉丝的账号,发一条带广告性质的微博,最贵的能到2000元。”她说,“被加了V某种程度上就是公信力,它有时候就意味着钱。”

    虚假“加V”账号钻了哪些漏洞

  在李菲工作的微博平台上,政务微博账号和机构微博账号相对难有“李鬼”,个人微博认证则是“李鬼充李逵”的重灾区。

  问题是,既然各大微博平台的认证条件都很“苛刻”,“花钱加V”究竟在哪个环节钻空子?为此,中国青年报记者曾以买主身份,与数家宣称“有路子加V”的淘宝店主咨询,但卖家均对所谓“路子”讳莫如深。

  “据我所知,个人按照正常的途径申请加V认证,确实很严格,有时甚至手续齐全了都不一定能通过。但这个制度又有漏洞——‘全民皆兵’搞认证、拉人‘加V’算绩效、允许模糊身份信息等等。”李菲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不少‘花钱加V’服务,就是在利用这些漏洞。”

  李菲告诉记者,在她所在的这一大型微博平台上,由于每天面临海量个人加V申请,有认证权限的人“比你想象得要多”。事实上是分散在各个部门,可谓“全民皆兵”。

  “对用户的加V申请,我们的高层领导可以审核,下面每个部门有一批固定的员工可以审核,每个省市的媒体拓展专员可以审核——有的专员即使没有审核权,但可以代人提交加V申请,通过专员提交的申请,基本上都可以迅速通过。”她说,“有审核权的人太多了,就很难避免有人借此‘牟利’。”

  一年前,李菲曾在另一家大型微博平台上担任过“媒体拓展专员”。而她眼里的第二个“制度漏洞”,就是这些手里握有“快速加V通道”的专员,在“拉人加V”上面临指标压力。“我有压力,你有需求,往往一拍即合。”

  李菲告诉记者,所谓媒体拓展专员,是一些大型微博运营商雇用的公关人员,主要工作是拉媒体名人、政府官员和政府、企业等机构来自己的平台上“开围脖”,给他们快速加V,并提供相应地指导。“那时,我的指标是每周拉50个名人、4~5个机构。一般是找熟知的媒体圈、政界和商界朋友相互介绍、再批量认证的,真实性基本是在靠朋友的信誉担保。”她说,“这时候,如果一批认证里‘搀’进几个‘假名人’,的确不容易发现。”

  由于与业绩挂钩,李菲坦言,一些专员还会与人结成长期、固定的“名人供求链”——即有人定期为专员或微博内部员工提供名人资源,承诺其真实性,往往1~2天内就获认证完毕。“这些‘供货人’中,难保没人在淘宝当卖家。如果一次提供10个名人的话,里面‘夹带’1~2个‘私活’,是很容易蒙混过关的。”她说。

  最后一个漏洞,在李菲看来,是微博运营商默认的“模糊加V认证信息”,为一批“灰色加V身份”提供了土壤。

  “据我所知,在微博加V认证刚兴起的时候,个人加V认证都要求注明精确的单位和身份——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导’、‘新丝路模特公司签约模特’等等。后来,慢慢地有一些用户不愿意了。”

  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一些用户出于保护个人隐私、区分职务角色与私生活等考虑,希望能隐去“精确定位”自己的身份信息。后来,经过微博运营商的一番权衡,“结果就是,个人加V账号的描述信息被慢慢‘放宽’,模糊的信息带来了更多加V商机。”

  李菲的说法,在记者与数个淘宝卖家的沟通中得到了印证。

  一个店名为“微博认证馆”的卖家告诉记者,目前,花钱加V只能提供“电台编导”、“演员”、“作家”等不好证伪、但又相对“拉风”的认证身份。当记者提出想被认证成“北京电视台××频道编导”等精确身份时,则无一例外地遭到了淘宝卖家的拒绝,理由是“万一被人家单位举报,我们不负责”。

    运营商抢拉人头 虚假“加V”防不胜防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李菲这个“内部人士”看来,个人微博认证制度目前的种种漏洞,“根源在于,微博运营商需要在‘用户身份真实性’和‘扩大平台影响力’之间,作出艰难地权衡。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处于‘抢拉人头期’的运营商们,都将倾向于后者。”

  也许正因为此,李菲认为,尽管微博认证制度在不断完善中,但“虚假加V账号”仍防不胜防。

  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曾令公众对真实身份为演员的郭美美,何以能被缀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会总经理V”的标签质疑颇多。后来,新浪官方出面证实,后一身份并不真实,是郭美美擅自在线修改了认证信息所致。

  2012年1月,“驻京办女职员高悦儿”微博炫富一事,再次引来公众对“微博加V,一定保真?”的质疑。对此,新浪官方的解释是,当时负责认证的工作人员未按规定流程、严格审核其虚假资料,已对该工作人员作出处罚。

  “听说,‘郭美美事件’后,用户私自改动认证信息会‘自动掉V’了;‘高美美事件’后,内部员工的认证权限也被‘收紧’了。可见这几年来,微博加V认证还是在进步的。”李菲表示。

  但她同时认为,从运营商的角度说,在商言商,只要想抢占“加V账号”这块大蛋糕,就要奉行“用户就是上帝”原则。

  “每天每个审核专员平均要面对数百个加V认证的申请。这意味着,即使你有心抓出‘浑水摸鱼者’,也很难有这个时间和精力。”李菲表示,“更别说有媒体拓展专员在有意拉人了,承诺1~2天内给你加V,能指望审核严格到哪去?基本看着靠谱一点的就‘无缝通过’了。”

  当然,李菲告诉记者,就她所知,身边严格按照规定流程做加V审核工作的工作人员,也大有人在。“但依然面临‘辨别真伪’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在遇到有用户刻意造假时,尤其心有余而力不足。”

  比如,李菲及其同事虽然经过了上岗培训,但大部分是做网站编辑出身,“不具备鉴别‘高仿文件’的火眼金睛”。“其实,诸如单位公章、营业执照等一系列东西,只要有人刻意造假,都可以花钱‘搞定’。而在微博上申请加V认证,又只需要提供扫描件。我们毕竟不是公安机关,在审核一些仿真度极高的扫描件时,难免挂一漏万。”她告诉记者。

  此外,李菲他们在审核一些公务员、媒体人士的加V申请时,会致电他们的工作单位进行核实。“但打电话核实,也不一定保证100%真实。”

  “比如有一次,我的一个同事接到一个媒体编导要求认证‘某地方电台广告部主任’的申请,他打电话去这个电台广告部‘确认是否有其人’时,被告知‘是我们部门的’,于是,就给他加了V。后来发现,他只是那个部门的普通编导,不是主任。”李菲告诉记者,“类似这样90%真实、10%虚假的加V身份,更让人防不胜防。”

  尽管如此,李菲不认为穿着“迷彩装”的加V用户,就是微博发展的洪水猛兽。

  “大体上,我是个乐观主义者。加V用户间会有自己的优胜劣汰,草根用户的辨别力也在不断加强。毕竟,微博是一个多元信息、观点相互竞争的平台,它的游戏规则,不会被个别穿‘迷彩装’的加V用户所左右。”她向记者表示,“而微博在中国真正火起来,也只有不到3年时间,有一些制度漏洞是正常的。微博认证需要一个不断探寻、完善的过程,每个珍惜微博的人,应该给它时间,帮它成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9 9:21:21编辑过]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cl
  1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764 积分:21369 威望:0 精华:59 注册:2007/8/5 9:34:4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9 9:20:09 [只看该作者]

送者坦然收者安然 公款送礼怎能不成“疯”

 

  刹住公款送礼风势在必行

    礼品回收店为啥这样火

  人的本性中都有贪婪的一面,正所谓“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人性之贪婪在于,其欲望及所作所为不像动物一样,只为满足其本能及生存需求。人想要的比其必需的多得多,所以才有了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掠夺侵占等恶行。为遏制这种人性恶,人类创造出法律、制度、规章、舆论监督等工具,以罪与罚来惩恶治贪,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秩序。

  很早就听说,美国人送礼是“很抠门”的,特别是公款送礼,一般只限于“意思意思”的小礼物,小到在大多数国人看来,实在“很不够意思”。其实,不是美国人不想“够意思”,而是其相关制度、环境令其不敢随便“意思”。据说,在美国送礼一般不超过10美元,否则就有行贿的嫌疑。对公职人员特别是高官而言,如此“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加之无所不在的舆论监督,谁敢随意越“雷池”?

  相比之下,我国的公款送礼实可谓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且尽显“大手笔”。若干年前送礼者还偷偷摸摸、有所顾忌,如今已是明目张胆、理直气壮,礼的含金量也增幅惊人。每逢重要节日特别是春节,许多单位用公款请客送礼已成惯例,那些穿梭于全国各地城乡道路上的送礼车以及大都市中由此造成的拥堵已成当今社会的一大奇观。另一奇观则是遍布于城市大街小巷多如牛毛的礼品回收店。礼品回收居然成为一种行当,实乃咄咄怪事,但国人早已见怪不怪。

  与私款送礼不同的是,公款送礼说白了就是把纳税人的钱拿来送给个人。送什么人?无非是掌握公权的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想想看,如今,有多少公职人员、领导干部没收过礼?又有多少礼价值不菲、按现行法律足以问罪?从一些已曝光的落网贪官所收之礼看,品种之多、数额之大,令人触目惊心,其中不乏公款送的礼。

  在法治国家看来不可思议的公款送礼,在我国却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什么?

  因为,权力寻租者大有人在,潜规则盛行,这么干的人多了,法不责众。

  因为,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认知上,不把公款送礼、收礼当回事。

  因为,动用公款太容易了,如囊中取物,几乎靠领导一句话或一个签字就能畅行无阻,财务监督形同虚设。许多领导干部已习惯于视公款如私款,且想怎么花就能怎么花。

  因为,送什么礼、给什么人都是“暗箱操作”,买了多少、送没送人也少人核查、监督;商家所开发票上的物品往往是含糊不清的“办公用品”或“礼品”之类。

  因为,无论是公款送礼者还是收礼者,大都安然无事,不会受到党纪国法的追究,除非犯了案。

  正因如此,尽管党和政府部门三令五申下发禁令,但公款送礼之风却日盛一日,越刮越猛,呈疯狂之态。中国人蹿升为国际奢侈品消费主力军,少不了公款送礼之“魅影”;过度包装屡禁不止、发票买卖日益猖獗,公款送礼罪责难逃。

  也正因如此,在公务消费上尽显“大手笔”的,不仅是公款送礼,还有公款吃喝、公款接待、公务用车、公费旅游……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当违法违规变得轻而易举且违者大都安然无事时,任何法律禁令都不过是一纸空文。无数事实证明,仅靠道德教育、下发禁令是禁不住人的贪欲、遏制不住歪风邪气的。对于包括使用公款在内的公权力,如果缺少法律的明确规范,缺少制度的制约与监督,缺少运作的公开与透明,缺少对违法者的严惩不贷,腐败就是一种必然。

  所以,反腐须从明确法律限度、完善制度、对违法者严惩不贷开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9 9:20:36编辑过]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cl
  1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764 积分:21369 威望:0 精华:59 注册:2007/8/5 9:34:4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9 11:31:01 [只看该作者]

 

“牛顿树”能砸出中国“牛顿”吗 ?

 

据现代快报报道,有网友爆料称,南京大学将在校庆前夕移植牛顿故乡林肯郡的苹果树枝。南大校庆办回应,此事目前正在联络中,若进展顺利,“牛顿苹果树”将于一个月后现身南大仙林图书馆附近。

  引栽“牛顿苹果树”,无疑是南大校庆一项有宣传价值的活动。虽然严格来说,今天的那棵“牛顿苹果树”是200年前那棵老树“克隆”出来的,仅仅是一棵普通的苹果树而已,但贴上“牛顿”的标签,即“身价”大增。显然,引栽“牛顿苹果树”是看中其形式价值。有意思的是,引栽“牛顿苹果树”并非南大首创,在此之前,天津大学、汕头大学已涉足。趋之若鹜引栽“牛顿苹果树”,是为了沾点“牛顿”名气,借以提升大学的品位与内涵。

  只是,当下公众对高校颇有微词,高校需要反思的是如何重筑大学的精神品质。少一些花里胡哨的炒作,回归一种淡定与宁静,追求崇高与卓越,大学的精气神方能自然生成。引栽“牛顿苹果树”容易,但引进牛顿的科学探究精神却非朝夕之功。既然不远千里引栽“牛顿苹果树”,就别只图个门面点缀,倒可以此为契机深思,如何激荡起大学校园的清新学术风气。

  中外大学各有所长,开门办学是一种潮流,相互交流能相互促进。何时一只苹果从“牛顿苹果树”掉下,能砸出中国的“牛顿”?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cl
  1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764 积分:21369 威望:0 精华:59 注册:2007/8/5 9:34:4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9 11:57:54 [只看该作者]

 
中南大学学生破解国际数学猜想 获定制课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著名逻辑学家、芝加哥大学汉斯杰弗德教授:“请接受我对你的研究成果的祝贺!”

  数理逻辑专家、南京大学博导丁德成:“你们中南大学出了个好学生!”

  数学家、中南大学博导侯振挺向中国科学院三位院士介绍了刘嘉忆情况,三位院士分别致信教育部,请予破格录取刘嘉忆为研究生,并建议加强对其学术方面的培养。

  时任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特批刘嘉忆硕博连读,学校为其“量身打造”求学方案,打开人才培养通道。

  中南大学教授陈海波:刘嘉忆出现在我们学校,偶然中有必然。湖南文化敢为人先的性格和我们校园文化特征起到了很大作用。

  大三学生破解西塔潘猜想

  在这篇报道的开头,记者先尽量以直白的语言,来试着叙述几个数学领域的问题。

  1930年,英国数学家弗兰克·普伦普顿·拉姆齐在一篇题为《形式逻辑上的一个问题》的论文中证明了R(3,3)=6。这条定理被命名为“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用文字来表述就是“要找这样一个最小的数n,使得n个人中必定有k个人相识或一个人互不相识”。

  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通俗版本被称为“友谊定理”,即在一群不少于3人的人中,若任何两人都刚好只有一个共同认识的人,这群人中总有一人是所有人都认识的。

  匈牙利杰出的数学家保罗·艾狄胥描述了证明这条定理的难度:“想象有支外星人军队在地球降落,要求取得R(5,5)的值,否则便会毁灭地球。在这个情况,我们应该集中所有电脑和数学家尝试去找这个数值。若它们要求的是R(6,6)的值,我们就要尝试毁灭这队外星人了。”

  2010年8月,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学生刘嘉忆在自学反推数学时,第一次接触到拉姆齐二染色定理。反推数学是数理逻辑的一个小分支,通常数学大致是从公理到定理的研究,而反推数学则是从定理(陈述)到公理的研究,二者正好方向相反。海内外不少学者都在进行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特别是199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提出了关于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的猜想,这便是“西塔潘猜想”。

  接下来仍需要一些专业的表述。刘嘉忆的论文名叫“RT_2"2 does not imply WKL”,即“RT_2"2推不出定理WKL”。

  在“西塔潘猜想”中猜测“RT_2"2能推出WKL”。刘嘉忆的研究对国际数学界十几年来悬而未决的“西塔潘猜想”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灵光一现”的推理

  在普通人看来,由一组组莫名其妙的数字构成的数学非常枯燥,陈景润当年就被称为“痴人”,而热爱数学的人却能从中发现****的快乐。古代数学家就已经沉湎于发现数的神秘关系之中,优美、简洁、智慧是这门科学的特点。正因为这种独特的魅力,才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个领域中继续探寻下去。

  刘嘉忆2008年考取了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2009年,在一次组合学课程中,何伟教授提到了拉姆齐二染色定理。巧的是,一向有超前学习习惯的刘嘉忆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

  2010年10月的一天,刘嘉忆突然想到,利用之前用到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证明西塔潘猜想,此时一向淡定的他兴奋得“心脏快要跳出来了”。后来刘嘉忆跟记者回忆起这一刻,他用“灵光一现”四个字来形容。他生怕忘记似的立即跑回宿舍,涂涂写写用了一大堆算草纸,又连夜用英文写出证明过程,一刻不停地发出E-mail,投给了美国芝加哥大学主办的《符号逻辑期刊》。

  《符号逻辑期刊》是数理逻辑领域的国际权威杂志,该刊主编、逻辑学专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邓尼斯·汉斯杰弗德教授一直也是西塔潘猜想的研究者,他看到刘嘉忆的证明后很感兴趣,但因之前从未听说过中国数学界有刘嘉忆这个人,所以也有些疑虑。

  新加坡国际大学教授庄志达2011年到芝加哥大学访问,汉斯杰弗德问庄志达是否知道中国中南大学有一名叫刘嘉忆的学生。庄志达是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数理逻辑专家丁德成的学生,他打电话向丁德成提起刘嘉忆。事有凑巧,刘嘉忆在2011年2月曾给丁德成发过E-mail,与他交流考研的想法。丁德成记得:“邮件的署名是刘嘉忆,这孩子挺有意思,邮箱用户名叫‘6+1’,刚好和他的名字谐音。”

  2011年5月,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在杭州联合举办逻辑学术会议,在丁德成的提议下,会务组把刘嘉忆请到会场。刘嘉忆现场报告了他对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在场的一批数学家被眼前这个相貌平平的年轻人的研究成果震惊了。

  一个月后,刘嘉忆收到汉斯杰弗德发来的E-mail:“我是过去众多研究该问题而无果者之一,看到这一问题最终解决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你的证明如此漂亮,请接受我对你的研究成果的祝贺!”

  刘嘉忆得知,汉斯杰弗德教授将刘嘉忆的研究介绍给其他几位专家,他们一起审读,如同发现了新大陆。芝加哥大学博士达米尔·扎法洛夫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结果,促进了反推数学和计算性理论方面的研究。”汉斯杰弗德教授还对刘嘉忆论文中的几处细节进行了简化,附上他修改后的版本,告知刘嘉忆可以任意使用。

  2011年9月16日,刘嘉忆被邀请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上作了40分钟报告,他是这次会议上亚洲高校的唯一参与者。谈到与国外数学家接触的感受,刘嘉忆告诉记者:“国外的专家不浮躁,更专心于学术。这一点我也会向他们多多学习。”

  破格硕博连读

  不久后,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数学家侯振挺教授在南京见到丁德成,丁教授兴奋地说:“你们中南大学出了个好学生!”回到长沙,侯振挺立即要求与刘嘉忆见面。刘嘉忆告诉记者,他仰慕侯教授已经很久,只因自己本科生的身份没有机会接近。那次谈话,刘嘉忆向侯教授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侯教授听后十分高兴,随即有了一个想法,想接收刘嘉忆做他的学生。

  生于1936年的侯振挺教授是中南大学的“招牌式人物”,他研究的“齐次可列马尔夫过程”与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并称********。他曾在1974年发表论文《Q过程唯一性准则》,成功解决了概率界数十年悬而未决的问题,此成果被称为“侯氏定理”。1978年英国皇家学会向侯振挺颁发了戴维逊奖,同年他还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他的一名学生说:“侯教授为人低调平和,尤其对学生特别好,他在本科期间也自学解决了排队论中三大难题之一的巴尔姆断言问题,这一点倒和刘嘉忆有些类似。”

  对于刘嘉忆,侯振挺教授表露出强烈的惜才之心。他向中国科学院李邦河、丁夏畦、林群三位院士介绍刘嘉忆的情况,三位院士分别致信教育部,请予破格录取刘嘉忆为研究生,并建议加强对其学术方面的培养。院士们表示,尽管与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相比,西塔潘猜想的分量并不突出,但一名大学生能够破解国际数学猜想,已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时任中南大学校长的黄伯云特批刘嘉忆硕博连读。学校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套较为具体的求学方案,包括时机成熟时送他出国读博、尽量满足他在学术上的需求等。校方还表示,在刘嘉忆攻读博士期间,如果三年的学制对他来说过于刻板,学校愿意继续打开对他的人才培养通道,给他提供合适的跳板。侯振挺说:“每个人的天赋潜能各不相同,在因材施教的同时也要破除固有模式,在学生间应该形成脚踏实地的学风。”

  2011年10月17日,刘嘉忆提前通过了本科论文的答辩,这篇毕业论文是他用一周的时间赶出来的,内容就是他平时写下的论文精编。随后,他成为侯振挺教授门下的一名直博生,主要领域和方向选报的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能够在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完成自己初步的理想,我觉得自己比别人幸运。”刘嘉忆说。

  数学改变命运

  刘嘉忆是大连人,上大学前他一直叫“刘路”,大学时他自己改名为“刘嘉忆”,一方面是“6+1”的谐音,与数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他希望自己能给他人留下美好的记忆。

  刘嘉忆的父亲高中学历,在大连一家国企的后勤部门工作;母亲上过大学,是一家起重机公司的工程师。小时候,刘嘉忆对数学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天分,父母也从未特意培养孩子在数学方面的兴趣。直到初二那年,他才突然迷上了数学。

  据他爸爸回忆,当时的刘嘉忆每到周末都会把房门一关,闷在屋里看书做题。上初三时,刘嘉忆已读完了《古今数学思想集》的前两册。这套书一共4册,全面论述了数学思想的历史来源,被认为是“所有喜欢数学的人必看的书”,但同时也只有大学数学系的学生才能看得更明白。对于初中生来讲,《古今数学思想集》基本上等同于“天书”。

  “那时候我的学习成绩浮动很大,语文比较弱,其他各科都差不多,成绩好的时候全年级二三十名,差的时候排在倒数几十名。”父母对刘嘉忆的考试成绩没有过多要求,刘嘉忆上学时从未因成绩受到指责,但也很少获得家长的奖励。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恰好培养了他淡然处之的性格。

  初中毕业,刘嘉忆考进辽宁省重点的大连育明高中,但被分在了A3班(A1最好,A2其次)。他的高一A3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庄笙说,这是扩招的班级。庄老师回忆,刘嘉忆的数学思路敏捷而独特,解题步骤和思考方式往往出人意料。高一上学期结束后,刘嘉忆去了分科后的理科实验班A1班。这时候他开始尝试阅读全英文的数学书籍。

  “高中时总会因为做出别人没有做出的题,或因为解题方法比较新颖受表扬,就会觉得很开心,这是数学带给我的乐趣。我不太会拒绝别人,有人说我有点儿冷漠,其实我还是比较乐于助人的。我个人也觉得各种性格对是否能适合当数学家真的没有什么影响。”如今回忆起高中生活,刘嘉忆印象最深的还是数学。

  育明高中每年都组建奥数班,从高一训练到高三。刘嘉忆在高三时进入奥数班,但由于学习难度加大,他又掉队了。他高三时的数学老师佟伟东说,刘嘉忆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做题总是看不到步骤,结果出来得莫名其妙,但中学数学是按步骤给分的。他也很有个性,会在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上长时间思考,不追求分数甚至结果。

  2008年刘嘉忆参加高考,成绩是575分,超出辽宁省重点本科分数线56分。数学是冷门,刘嘉忆的父母希望他报考自动化控制之类容易就业的专业,但刘嘉忆执意不听。“纯粹因为喜欢数学,并且当时打算之后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刘嘉忆说,他第一志愿报了大连理工大学数学专业,而最终被第二志愿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应用数学专业录取。

  痴迷数学

  当记者问到刘嘉忆如何理解“数学”时,刘嘉忆在电话那边沉默了片刻,回答道:“这个貌似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个人觉得‘数学’就是单纯研究结构而不考虑结构的意义的学科。数理逻辑对我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影响,数学是很有用的工具。”

  在数学领域,刘嘉忆有很多偶像,包括德国数学家高斯、法国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华以及开创了现代计算机理论的约翰·冯·诺依曼等等。他对高斯在1808年说过的一句话颇为认同:“任何一个花过一点功夫研习数论的人,必然会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激情与狂热。”像所有将数学当做毕生事业的人一样,刘嘉忆也认为,数学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是最纯粹、最本质的艺术表现。

  大学时,刘嘉忆被同学形容为“学术型男生”,据他的室友刘洋说,刘嘉忆跟寝室里的同学沟通较少,要么自己看书,要么上英文网站、下载英文资料,很少玩游戏。如果他不在寝室,那就一定是在图书馆。他每天一早就去图书馆,有时可能要到下午才回来,双肩背书包里装着一大堆英文书。他经常会为一个数学问题饭也不按时吃,觉也不按时睡。刘洋记得有一次他半夜两三点醒来,发现刘嘉忆还在看书,而第二天一大早刘嘉忆又不见了。

  谈到自己的日常状态时刘嘉忆说:“主要活动就是看书、思考。”然而,他的专业成绩只位于中游,所以他没拿过奖学金。“这只怪我马虎,我的演算过程太乱,解答也不太标准。”

  在刘嘉忆的辅导员杨坤眼里,这个学生并非墨守成规的书呆子,他跑步和游泳都很棒,运动会上拿过400米和1000米冠军,他爱下棋,打乒乓球、羽毛球,也爱看电影。他参加过学院里组织的数学文化节,还与同学一起向学校申报过心理学及材料学方面的创新项目。“刘嘉忆坚定地在学术这条路上努力,一个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明确自己的目标,这一点他做得非常好。”

  大二时,刘嘉忆开始学习数理逻辑。数理逻辑是数学基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刘嘉忆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偏爱。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陈海波教授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刘嘉忆的思路与其他同学不太一样,他有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他的解题方法很简单,有时一个公式就可以搞定。

  创新的环境催生天才

  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中提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数学家的状态:“陈景润先生一个人在小房子里证数学题时,很需要有些国外的数学期刊可看,还需要有机会和数学界的同仁谈谈。但他没有,所以他未必是幸福的,当然他比没定理可证的人要快活。把一个定理证了十几年,就算证出时有绝大的乐趣,也不能平衡。”

  而如今培养数学家的校园氛围并不寂寞。陈海波教授告诉记者:“刘嘉忆出现在我们学校,偶然中也有必然。除了他自己的努力,自己对数学的爱好之外,我们的校园文化也给他创造了这个氛围,能够激发他对数学的热情。”

  陈海波说,中南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仅比北大、清华低十几分,学生本身的质量也很不错,怎么发挥这些学生的潜能,是学校该做的事情。“湖南文化敢为人先的性格和我们校园文化的特征都起到了很大作用,有这种文化熏陶,就会有这种学生出来。中南大学有很多关于创新的教育活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强调创新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我们数学院有文化节,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有天赋的学生就会受到启发、受到激励,去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高材生的培养问题也是当下高等教育值得探讨的问题,陈海波举例说:“就像学习声乐的学生很多,但不可能个个都能成为歌唱家。像刘嘉忆这样的创新人才肯定比例不高,但当他出现后,我们不能埋没他。”

  中国似乎从来都不缺少“数学天才”,每届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奖牌获得者的情况总是令人振奋。但是,据相关统计,中国历届奥数金牌获得者中,绝大部分后来没有从事与数学相关的工作。究其原因,中国这些中学时代的“数学天才”有太多不是对数学本身有兴趣,而可能只是为了高考加个十分二十分,保送上清华、北大才去参加奥数竞赛,这也最终导致了中国很少出现能在国际上做出一流成绩的年轻数学家。正因为此,刘嘉忆这种一直痴迷于数学的学生就显得更加可贵。

  刘嘉忆还透露,他的另一篇论文在这次学术会议上也获得了威斯康星大学、伯克利大学等几位教授的好评,不久也将公开发表。“近期主要学习模型论、概率论和机器学习这三个分支。未来的发展方向还不太确定。一直都不太确定。”

  最近,刘嘉忆正在申请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我是打算联合培养,就是在国内读的同时在国外读书。”刘嘉忆告诉记者,他的GRE成绩没有过关,不过,因为他在数学领域的成绩,GRE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cl
  1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764 积分:21369 威望:0 精华:59 注册:2007/8/5 9:34:4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0/5 13:07:41 [只看该作者]

林坤:为什么要说幸福这个事?

 

       这几天,“幸福”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先是央视记者走基层,逢人就问“您幸福吗?”被一打工的老兄回答道:“这事很复杂”;又被另一老兄幽了一默:“我姓曾”。前天,这个节目再次播出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幕:一个排队买火车票的90后大学生在采访中抱怨说“跟你说话我的队被插了”。

       不少人对上面的“神回复”津津乐道,但这或许不是央视变化了多少,而是中国人的真实表达逐渐显露真容。都说英国人的冷幽默世界闻名,其实咱们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反映到话语当中,一点也不逊色,只是更为含蓄和巧妙。

想一想,当你抬头猛然对着摄像机,接着一个大棒子话筒塞到嘴边,同时有人抛给你一个“幸不幸福”这么高度抽象和不着边际的问题,你的脑子需要在电光火石之间对“幸福”这个词发生联想,并快速检索你短暂的一生。你可能想到小学老师对你的表扬,也可能想到被暗恋对象拒绝后还踩了一脚狗屎;你可能想到曾经买了五年彩票终于幸运的中了20元大奖,也可能想到被老板臭骂一顿可他却是拖欠你工资的人……

         所以说“幸不幸福”的确是个很复杂的事情。执着于某一件事就下判断,无疑显得目光短浅;综合统计考量,难免又瞻前顾后犹豫不定。这个问题若要真的用心回答,可能需要开列一个很长的清单;但思考久了,就会有另一个疑问,为什么要说起幸福这个事呢?

        是啊,为何此时此地要谈起幸福呢?幸福有统一的参考标准吗?我的幸福和他人幸福有什么联系?“您幸福吗”,这应该是朋友问,因为他能多体谅;这应该是老板问,因为他能加工资;这更该是官员问,因为他能减点税。一个问题既然需要一个答案,一个答案就应带来一点改变。毕竟这可是个严肃的问题,罗素用一本书都讲不完,怎么能轻易当做一个好笑的段子呢?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cl
  1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764 积分:21369 威望:0 精华:59 注册:2007/8/5 9:34:4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0/5 13:10:53 [只看该作者]

麦嘈:“曾幸福”大叔,祝你“真幸福”

 

     “你幸福吗?”“我姓曾”……这并非周星驰电影桥段,也非网友恶搞,而是昨日电视节目中的一段对话。对话视频被放上网络,迅速走红,继“我是来打酱油的”、“我可以说脏话吗”之后,被许多网友封为又一电视采访“神回复”。

      不少人看了视频后表示“笑尿了”。曾大叔可能是没听清楚记者的提问,也可能是有意抬杠,“我姓曾”成了一个待解之谜。可能这位曾姓大叔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有人问他幸不幸福,镜头面前一句对幸福的追问,让他惊慌失措。但是,大叔那唏嘘的眼神、淡定的须根,都显示他并非等闲之辈。因而许多人把这个“误会”解读为大叔对“不幸福”的巧妙回应,也可理解。“什么是幸福?”在采访镜头未能到达之处,电视观众通过对“曾幸福”大叔一番话的解读,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假如换作我,大街上忽然冲出一个人问你“幸不幸福”,我一定会认为,这人是不是在弄飞机上常放的那种整蛊人的家庭滑稽录像。就像这段视频中一位受访的旅客所说:“这个幸福太麻烦,说不清楚。”“幸福”这个词太大,不是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西方人写信一开头就用D ear(亲爱的),见面就说I love you(我爱你),放在中国,多少伴侣一辈子相濡以沫,爱意绵绵,却不曾说过一个“爱”字。再说了,就算我说此刻无比幸福,下一刻呢?

又不是上春晚,所以,要让我在幸福的标题下抒情一番,还真有点难度。不过,这段将近4分钟的视频,10位受访者中,大部分人表达了“很幸福”之意。加上“我姓曾”,只有3位选择了不表态。即便反响积极者,幸福在细说之下仍见生活的艰辛。比如:一位年近半百的拾花女工,她的“幸福观”就是多给小孩攒钱;那位在街边摘菜的退休职工,她的幸福感来自辛苦半辈子,“终于把女儿供出来了”。

        依我看,“幸福采访”就该这样———具体点,把问题分解开来———比如:老板拖欠工资吗?子女在城市上得起学吗?生病有医保吗?城里人歧视你吗?电视上“曾幸福”大叔紧锁的眉头,实不该被我们这些观众作为玩笑打发,然后追逐微博上下一个笑点。在幸福之门依然紧锁的个体那里,“我姓曾”不全然是语言的解构游戏,更是坚硬的现实。

        好多人说,看了这段视频,第一次感受到电视新闻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虽然这则幸福采访,记者明显经验不足,提问大得吓死人,可是呢,能让“我姓曾”的段子出现在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电视新闻上,也是过去从未有过之事。笑归笑,明月千里,天涯此时,今天是中秋节,无论“曾幸福”大叔现在哪儿,我们都祝你有朝一日“真幸福”,也寄望电视台能重访“曾幸福”大叔,让他把未及说完的人生故事说完。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cl
  1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764 积分:21369 威望:0 精华:59 注册:2007/8/5 9:34:4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31 15:29:48 [只看该作者]

喜讯: 2013年南航专升本考试原题再现

2013年专升本考试南航再现原题,以下就是南航大部分学生的反映情况:1大学英语考试题型考试知识点在基础班、强化班、冲刺班课堂上全部重点讲过,南航的学生都觉得英语好简单有很多原题在里面,连英语作文都是原题考出来在材料180页;2大学语文考试内容几乎都是南航语文老师上课的笔记,连作文老师都用举例方式给学生题目了,有认真背南航语文老师笔记的学生都会觉得语文很简单的,因为考试知识点都在里面了;3高等数学所有考试题型100%在基础班、强化班、冲刺班讲到、练到、考到、很多数字不变考出来的,很多学生讲估分可以考到130分以上有的140分以上的;4理科类学生都讲好简单上课的老师都讲过:5、计科类很简单就不用提了,很多学生讲专业300分会考250-290分以上;6电子类的学生专业课300分很多学生讲几乎都是上课老师讲的原题,明白的学生都会清楚考卷跟老师讲的风格是一模一样的,电子类专业分总分300分估分考分250-290分以上的学生一样很多的;7机械类专业也是一样课堂上老师特意叫学生要求的内容和一部分资料上原题再现专业课300分估分考250-290分学生跟2012年一样的多;8建筑类专业有的跨专业的学生讲不难,但也有个别跨专业的学生讲有些难,建筑类本专业的学生应都考得很不错,不见意文科生去跨建筑类专业,因为建筑类力学确实较难的;9文科类财经类会计专业几乎都是原题考出来的很多学生讲我一看就觉得南航老师出的一样,很多学生都讲300分会计专业分可以考280分以上的,都在担心南航的学生今年这么多高分好的院校录取分数会不会比2012年都要高,可以证明真正财经类专业想考上好的院校的学生一样几乎来自于南航的学生,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连续几年都是这样的,一点也不夸张的;10管理类也是资料和上课的内容一样的考出来,简答题案例分析都是上课的老师特意提醒学生的,南航的学生考完都讲好简单上课老师都讲过了;11经济类所有的简答题全部都在南航的老师上课资料里面,经济类计算题是南航老师要求一定要百分百拿得到分数的,只要学生有按经济类老师的要求做到考高分本身就不难的;12法学专业的学生考完都知道考卷是谁出的,很多学生考完就讲专业课300分考250分以上一点都不难全在里面了;13新闻类专业一样考得很好,老师给的资料笔记很多原题在里面,新闻类每年考最好的院校一样几乎来自于南航的学生;14艺术类题目上课的时候老师都有跟他们提过的每年考师大的很多都是来自于南航的学生希望成绩出来2013年一样很多来自于南航的学生;15英语专业几乎都是原题再现的,英语专业作文跟2012年一样作文一模一样考出来的100分作文原题;16生物类学生考完应很清楚上课的内容都在里面了一看就知道是谁出的;17园林类专业也是一样的考完就知道有的科目本身一看就知道上课的老师出的一样;18医学类专业都在南航上课的老师资料和上课老师提到一定要去背的内容里面的有认真上课的都会知道考试的内容就是老师出的一样有的学生一考完就提到南航的医学类老师真得很厉害;19环境工程专业的考试内容也是一样全在上课的老师内容里面,是南航的学生都会感觉得到的;20学前教育南航的学生都觉得很简单因为全部在南航老师上课的内容和资料里面,很多学生都担心师大今年的录取分数又要升高,其实南航学生很明白真正的竞争对手就是在南航内部的学生里面看谁去师大和去别的院校的,因为考完都会知道这份考卷是谁出的;21小学教育只要有认真去念的学生都会知道资料里面的内容和上课老师提到要去背的内容几乎都是原原本本再现的,主要就要看同学是否愿意配合老师及愿意付出时间认真复习的。

南航每年的录取率都是靠南航老师实实在在的教学,让学员实实在在的系统跟着老师认真念的结果。想要升本培训选择南航是你们最明智的选择。专升本只能考一次的机会,希望2014的学员认真选择机构!友情提示:选择来南航培训一定要认真跟着老师念,不要存在迟到缺课实实在在跟着老师认真念都会考得很好的院校的,如果迟到缺课笔记不是完整的那就未必会知道很多原题在哪里了。因为南航为了保护南航学员的利益以及南航的考试资料的完整性,担心别的机构盗用南航的资料,南航老师把资料和课堂上笔记的考试分值区分开来的,有全部来上完整课的学生才能拿到南航的所有的考试笔记和资料。纯粹拿南航资料是没有用的因为一部分的考题是上课老师直接表述出来的,没来上课的同学是拿不到的。

总部报名地址:福州工业路福州大学旧校区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东门门口正对面南航A座二楼南航教育办公室电话:059187211281  83551625   15980114528   

QQ:1094364699   QQ:851860323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cl
  1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764 积分:21369 威望:0 精华:59 注册:2007/8/5 9:34:4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29 17:51:22 [只看该作者]

 


福建专升本培训

南航教育友情提示

南航教育4月份开始周末全程班和5月份开始周末全程班的班次至七月份好几个班次以及八月份多个全程班基础阶段结束告个段落,要升本的同学现在还可以继续报新的全程班班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9月份周末全程班、10月份周末全程班、11月份周末全程班、12月份周末全程班、国庆全程班、元旦全程班、寒假全程班现还都可以报名。

福州地区学校的学员可以继续选择全程班班次:现还有很多全程班班次供学生选择:9月份周末开始全程班班次;10月份周末开始全程班班次;11月份周末开始全程班班次;12月份周末开始全程班班次;国庆开始全程班班次;元旦开始全程班班次;寒假开始全程班班次。

厦门、漳州、龙岩、泉州、三明、永安、莆田、宁德、南平、武夷等外地学校的学员可以选择班次:好几个全程班班次供学生选择:国庆班全程班(国庆+寒假+考前冲刺);元旦全程班(元旦+寒假+考前冲刺);寒假全程班(寒假基础+寒假强化+考前冲刺)请尽快报名以便排班,谢谢合作!!!外地学员有安排住宿,住宿费用自理。

外地学员可以汇款过来报名:

1、建行户名:曾垂利,建行卡号:43406118 2016 8933    2、农行户名:曾垂利,农行卡号:6228 4800 6304 3163 417 银行小票要留下来换听课证。汇完款须给我们打电话把你们的名字、电话、专业、学校报过来或给我们发短信。059187211281  83551625   15980114528  QQ:1094364699



 
备注: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现在还都可以报名,想报班的学生尽快报名。大一的学生及大二上学期报名的学生,今年报名的优势:今年报名文科类还是按今年的价格1680元明年报名涨价200.理科类\医学类今年的价格1880元明年报名涨价200.如果今年报名按今年培训费收明年不需要再交钱也不需要补差价.理科类英语基础阶段高数基础阶段还可以上两遍.文科类英语基础阶段也可以上两遍.可以选择今年先上一遍,明年重上一遍.也可以选择明年一起上两遍.全程班包括基础强化冲刺三个阶段的课程.

总部报名地址:福州工业路福州大学旧校区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东门门口正对面南航A座二楼南航教育办公室电话:059187211281  83551625   15980114528   

QQ:1094364699   QQ:851860323

 

友情提示:学员可以选择以下路车到总部办公室(14路、39路、91路、112路、113路、128路、75路、77路、55路、27路、64路、96路、97路、123路)到福州大学东门或者到福州大学北门公交站下车步行到福州大学东门正对面南航二楼南航教育办公室。

 


?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cl
  2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764 积分:21369 威望:0 精华:59 注册:2007/8/5 9:34:4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0/27 12:29:44 [只看该作者]

  南航关于所谓开设"保过班"声

  南航教育工作人员近段时间接了个别同学及家长打电话过来咨询关于所谓开设"保过班"的事情,现南航教育在此郑重声明:南航教育始终会"以学生为中心,用高分来证明"为学员服务的教学宗旨,不会去开设所谓"保过班"也从来不跟任何一家机构合开"保过班",现出现社会上某家机构跟学员声称是跟南航同一家机构,这是可耻的行为。只能证明一点某家机构(现不想点名)对学员存在严重欺骗行为,学员好好想想有不劳而获的成功?能不能最后达到成功彼岸都是靠学员勤勤恳恳的努力换来的,而不是单靠所谓“保过班”来保证自己能考上,迷失自己最后一次专升本的机会。南航教育提醒学员“保过班”真得会保过?据家长讲“保过班”还需考核学员的成绩成绩好方能进“保过班”,这真是荒唐的谬论,成绩好还需交几千元上“保过班”?这更证明“保过班”只为了骗取学员收取更大的利益而不是真正的“保过”能“保过”为何不针对差生呢?怕差生考不上,拿不到那几千元保过费,成绩好还需保过?“保过班”的水有多深,有多少虚假成分想必有点头脑的学员都会明白,学员要睁开眼睛好好辨别真假。08年1月份的时候省教育厅曾提醒学员不要上当受骗,自称是依托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某些培训机构,都是为了吸引学生而做的虚假宣传。教育厅严格禁止学校办这样的培训机构,也明确表示社会培训机构办的辅导班与学校无关。这些辅导机构都是社会上个人的行为,考生和家长千万不要上当。”该负责人说。

   最后,南航教育还是提醒南航的学员一定要记住: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勤勤恳恳跟着老师上课的内容及内部资料念,成功就会永远属于你们的!希望明年的现在你们应是在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南航教育(宣)

                             2009、12、16(这是南航2009年发表的保过班声明希望现在的学生也会谨慎对待,这还是以前针对闽师、思成等机构声明这些老机构如今都全部倒闭,现在又冒出些新小机构开始同样方法骗学生,请同学们切记千万不要上当受骗)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总数 21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人生旅途不要迷失自己








签名